一周科技简讯|外星系不明物体造访太阳系

文章摘要

一个看似小行星的不明物体近来引起多国天文学家注意。欧洲航天局7月2日说,这个不明物体(代号A11pI3Z)可能来自外星系,为目前已知造访太阳系的第三个“星际访客”。研究人员目前无法确定这个“星际访客”究竟是一颗岩石类小行星,还是由岩石、冰和尘埃构成的彗星。至于它的形状和大小,目前也一无所知。


外星系不明物体造访太阳系

微信图片_2025-11-10_161855_768.jpg


4月23日凌晨在位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镜泊湖景区拍摄的夜空(拼接照片)。新华社发(王宝勋摄)


一个看似小行星的不明物体近来引起多国天文学家注意。欧洲航天局7月2日说,这个不明物体(代号A11pI3Z)可能来自外星系,为目前已知造访太阳系的第三个“星际访客”。研究人员目前无法确定这个“星际访客”究竟是一颗岩石类小行星,还是由岩石、冰和尘埃构成的彗星。至于它的形状和大小,目前也一无所知。

目前已知太阳系的首个“星际访客”是发现于2017年10月的雪茄型长条天体“奥陌陌”,最长处约400米。洛布说,如果A11pI3Z确定为19公里宽,其质量将是“奥陌陌”的1000万倍。研究人员最初以为“奥陌陌”是一颗小行星,后来分析认为它是一颗彗星。2019年发现的天体21/Borisov是目前已知光临太阳系的第二个“星际访客”,据分析是一颗彗星。


来源:新华社


1秒生成2000个设计方案!

中国科研团队成功构建→


热辐射超材料是一种能够帮助物体自动降温的特殊人造材料,在多个领域具有重要应用价值,但这种超材料的微结构设计及材料组分设计组合起来有上百万种可能。

7月2日,由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周涵教授团队构建的热辐射超材料逆向设计AI模型在国际期刊《自然》发表。该模型能够大批量生成相关候选设计方案。该模型根据所需光谱特性,能快速、精准、大批量生成相应超材料的多种设计方案。输入相关数据,1秒钟就能生成2000个设计方案。实验结果展示了该模型在建筑节能、城市热岛效应缓解等领域的应用潜力。


来源:科技日报


我国科学家研发出新型超快电子源


近日,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等单位的科研人员,成功研发出一种基于碳纳米管的新型超快电子源,其发出的电子束能量异常集中且时间极短。这项成果突破了传统技术瓶颈,为构建具备飞秒级时间分辨和原子级空间分辨的超快电子显微镜奠定了基础。

传统上,要制造能“看清”原子级别超快变化(比如电子运动)的显微镜,需要一个关键部件——超快电子源。在这项最新研究中,科研人员用碳纳米管替代传统的金属尖端,作为新型超快电子源材料。他们使用仅有7飞秒的超短激光脉冲照射碳纳米管尖端,成功驱动电子发射。测量结果显示,发射出的电子束能量异常集中,能散低至0.3电子伏特,远优于传统金属源。


来源:科技日报


“数字读心术”精准模拟和预测人类行为

展现出辅助科学发现的潜力


2.jpg

图片来源:studyfinds.org


德国亥姆霍兹慕尼黑研究中心开发出一款名为“半人马”(Centaur)的人工智能(AI)模型,能在几乎所有心理学实验中准确预测人类行为,甚至超越了科学家数十年来打造的传统认知模型,堪称“数字读心术”。这项研究发表在最新一期《自然》杂志上,被认为是AI与心理学融合的重要突破。

团队发现,“半人马”的内部处理机制与人类大脑活动惊人一致。尽管模型从未接触过脑神经数据,但其内部状态与执行同类任务时的人类脑电图有高度相关性。这意味着在学习预测人类行为的过程中,AI演化出了类似人脑的信息处理方式。


来源: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