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能源行业
本田(Honda)和日产汽车(Nissan)宣布全面启动经营合并磋商,计划在2025年1月底前后敲定经营合并的框架,力争2026年8月成立把两家车企纳入旗下的持股公司。与日产组成企业联盟的三菱汽车公司(MITSUBISHI MOTORS)将在2025年1月底前后决定是否加入。若整合完成,日本车企将形成成为该企业联盟与丰田汽车集团两大阵营,迎来基干产业的历史性重组。
自动驾驶技术公司Aurora、汽车供应商大陆集团和英伟达达成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将联手大规模部署无人驾驶卡车。此次合作将利用英伟达的下一代DRIVE Thor SoC平台和DriveOS,这些系统将集成到SAE 4级自动驾驶系统Aurora Driver中。这些无人驾驶卡车的量产计划于2027年进行,并计划于2025年4月在得克萨斯州推出初始服务。随着大陆集团和Aurora准备在2027年大规模生产自动驾驶硬件,DRIVE Thor的量产样品将于2025年上半年推出。
韩国现代汽车公司(Hyundai Motor)周三表示,已开始在亚马逊网站上销售汽车。一年前,现代汽车与这家美国零售巨头签署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从当地时间1月7日开始,美国消费者可以通过参与亚马逊汽车服务的现代汽车经销商,浏览、订购和购买任何新款现代汽车,并安排从经销商那里取车。现代汽车将成为第一个在亚马逊汽车(Amazon Autos)网站上销售的汽车品牌。
由于其电动皮卡Cybertruck库存积压,特斯拉(Tesla)进入了相关产线的“产能过剩”困境。该公司据称正在减少这一产品的产量,并将工人转移至Model Y的生产线上。在Cybertruck上市之初,特斯拉计划在美国得克萨斯州超级工厂每年生产25万辆电动皮卡,马斯克更是雄心壮志地表示,Cybertruck的产能将提升至每年50万辆。然而,特斯拉在Cybertruck上市的第一年,即2024年,仅销售出了约4万辆Cybertruck。
以大众汽车(Volkswagen)为首的欧洲汽车制造商可能会被迫向中国电动汽车竞争对手支付数亿欧元购买碳信用额度。目前汽车行业正试图避免因未能达到欧盟制定的2025年污染排放标准而被罚款。根据欧盟要求汽车制造商减排的规定,在电动化转型中落后的制造商面临的选择是:支付数十亿欧元的罚款,通过降价提振电动汽车销量,或者从污染较少的竞争对手那里购买碳信用额度。
日产汽车公司(Nissan Motor)22日称,已放弃在美国南部密西西比州坎顿工厂生产小型纯电动汽车(EV)的计划。此前计划2026年起在该工厂陆续生产5款EV,但据称其中小型EV计划已取消。变更计划的判断可能受到美国特朗普政府围绕EV政策调整动向的影响。预计其他EV生产计划将继续推进。
二、半导体行业
德国半导体巨头英飞凌科技(Infineon Technologies)宣布将在泰国设立半导体工厂。这是一座负责组装功率半导体的“后工序”工厂,最早在2026年初投产。目前英飞凌在东南亚的生产基地集中在马来西亚,希望通过在泰国设立新基地分散风险。这是该公司首次在泰国设立主力的功率半导体工厂,投资金额并未公开。
芯片技术供应商Arm Holdings正在制定一项长期战略,计划将其芯片设计授权费用提高高达300%,并考虑自主研发芯片,以与其最大的客户展开竞争。Arm通过授权其知识产权(IP)给苹果、高通、微软等公司,用于设计芯片,并从每颗使用 Arm技术的芯片中收取少量版税。尽管Arm在智能手机和高效能数据中心芯片的崛起中扮演了核心角色,但其规模远不及客户。
恩智浦半导体(NXP Semiconductors)周二表示,已同意以6.25亿美元收购奥地利的聚焦于车用软件技术的TTTech Auto,以大幅加强其汽车业务,尤其是恩智浦汽车软硬件生态。恩智浦是全球最大规模的汽车芯片制造商,而TTTech Auto则专注于生产以安全软件为重点的“中间件”(middleware)——一种中介性质的软件,它可以帮助汽车硬件平台、汽车操作系统与应用程序全面集成,并帮助推出软件重大更新,同时确保关键功能不受影响。
台积电(TSMC)日本熊本第一工厂2024年12月按计划已开始量产半导体,将供应给索尼集团等客户。第一工厂生产国内最尖端的12~28纳米制程的逻辑半导体。产品用于图像传感器和汽车,除日本最大客户索尼之外,预计还将供货给电装等公司。日本国内工厂此前只能生产最小40纳米的产品。台积电计划在第一工厂东侧建设第二工厂,用于生产更尖端的6纳米制程的半导体。力争2027年底投产,计划2025年1月至3月开建。对两家工厂的总投资额高达225亿美元。熊本县将争取引进。
三、新材料行业
日本住友化学(Sumitomo Chemical)将缩减液晶面板的主要零部件偏光板的产能。在电视等大型液晶面板使用的产品领域,继2024年底决定出售中国子公司之后,该公司还将在韩国退出生产业务,将其改为生产OLED等用途产品的基地。材料领域曾是日本液晶产业的优势所在,如今同样受到中国企业的挤压,不得不转换业务结构。在通过调节光线使图像更清晰的偏光板领域,住友化学的份额曾位居世界第一,2022年降至第二位(16%),2023年退至第四位(9%)。
东丽与与服务商Elevated Materials合作,加码碳纤维回收业务。近期,东丽复合材料美宣布签署谅解备忘录(MOU),将Elevated Materials作为其华盛顿州塔科马工厂的再利用服务提供商,将碳纤维预浸料废料重新利用。根据这份为期三年的协议,Elevated Materials将对东丽的预浸料废料进行再利用,包括切边废料和全幅预浸料片材。该公司目标是消除航空航天业中的碳纤维废料,自成立以来,已通过其创新的升级再造工艺已成功转移了20万磅(约90吨)的碳纤维废料。
新型全固态锂硫电池问世。北京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庞全全团队开发了一种新型玻璃相硫化物固态电解质材料,并采用该材料研制出具有优异快充性能和超长循环寿命的全固态锂硫电池。该研究为发展高比能、高安全、低成本的下一代动力电池提供了一套新的技术方案。1月16日,相关研究成果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上发表。全固态锂硫电池由于其高比能量、较少的电解质副反应,及电池充电时不会发生释氧现象,具有更高安全性,能够满足未来动力电池市场的要求。
全球首列碳纤维地铁列车正式投入商业运营。1月10日,青岛地铁集团与中车四方股份公司联合研制的全球首列碳纤维地铁列车“CETROVO 1.0碳星快轨”在青岛地铁1号线正式上线,投入商业运营。据介绍,“碳星快轨”的车体、转向架构架等主承载结构,均采用碳纤维复合材料制造,在全球首次实现了碳纤维复材在地铁车辆主承力结构上的商业载客运用。较传统地铁,该碳纤维地铁列车具有更轻更节能、乘坐更舒适、强度更高、轮轨磨耗更少、运维成本更低等显著优势。
四、先进科技
丹麦制药巨头诺和诺德(Novo Nordisk)与人工智能生物科技公司Valo Health周三宣布扩大合作,旨在加速心脏代谢疾病新疗法的研发。根据最新协议,双方将共同推进20个新药项目,涵盖心血管疾病、肥胖症和2型糖尿病,Valo有望获得总计约46亿美元的里程碑付款及其他研发资金和特许权使用费。最初于2023年达成的合作协议聚焦于心血管疾病领域,诺和诺德与Valo同意共同推进多达11个药物项目。当时,Valo就有权获得高达27亿美元的里程碑付款。
经历连续无人机坠毁事件后,亚马逊(Amazon.com)宣布暂时停止无人机配送服务。亚马逊将发生于2024年12月的无人机坠毁事故归咎于无人机飞行时遇到的小雨导致的软件问题。该公司表示,将立即停止在美国亚利桑那州和得克萨斯州的无人机配送服务,预计将通过软件更新来处置配送无人机坠毁事故。在软件更新完成并得到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FAA)的批准后,无人机配送服务将重新开始。
韩国科技巨头三星电子(Samsung Electronics)周三推出了其最新的AI智能手机,该公司正加大力度从苹果公司手中抢夺美国智能手机市场更大的份额。三星在美国举行的年度活动上发布了“Galaxy S25”系列新机,标志着其利用相对苹果的先发优势的最新努力,苹果在iPhone上推出生成式人工智能功能的速度较慢。韩国科技集团希望由谷歌Gemini人工智能模型驱动的S25,将帮助其从苹果手中夺取市场份额。
信息来源:Scitechdaily、新能源在线、芯榜、央视新闻、新能源日报、全球企业动态等。